一
有誰不要美嗎?起碼有兩種人︰一種是市儈,因為美不實用;一種是教士,因為美把人們導向他不理解也管不了的廣闊世界。前者的意識,受著物質利益的束縛,後者的實踐,受著精神囹圄的限制。所以他們都不感到、也不想知道什麼是美。到于文學作用,在他們看來,要麼是商品,要麼是說教,此外什麼也不是。而美的力量,恰恰就是把人們從那種自我施加的種種束縛限制中解放出來的力量。對美的追求,也就是對解放的追求。而追求解放,實際上也就是追求進步。因為人類的歷史是人類從異已力量的種種制約下解放出來的歷史,是自由的發展史。所以人的解放程度,即自由的實現程度,也就是歷史進步程度的標志。
但是這種追求,是感性的追求而不是理性的追求,所以它不借助于任何思維、語言的中介;這種解放,是精神解放、思想解放,而不是政治經濟學上的實際解放,所以它無待于外在經濟前提和歷史社會條件的成熟。黑暗的時代(例如十九世紀俄國),可以有輝煌的美。奴隸社會的藝術(例如古希臘、羅馬的雕刻),不亞于資本主義社會。石哭時代的沿窟壁畫(例如其中的野牛和圖案),仍然使所有的現代畫家們嘆為觀止。1907年以來,畢加索、馬蒂斯和許多先鋒派畫家開始搜集歐洲以外其他大陸部落時代的藝術品,從“原始主義”手法吸取營養,確實帶給本世紀藝術以巨大的活力。直到現在,來自非洲叢林的繪畫、音樂和舞蹈(例如那郁雷般深沉而又壓抑的手鼓),其表現力仍然比摩天樓下的許多“現代派”藝術相形見拙。聯系產生這些作品的社會歷史條件來看,就可以看出審美事實(藝術作品是它們的留影和足跡),並不總是和那種構成社會組織骨干的社會物質基礎相一致的。藝術的某 ┐比偈貝 蛔蓯怯 緇岬囊話惴 瓜嗍視Γ 宦壅庖磺惺嵌嗝茨岩岳斫猓 魑 ㄎ鎦饕逭擼 頤瞧鷳胗Φ背腥縴 鞘率怠
指出這一事實,並不是否認審美活動和現實生活,以及藝術史的社會發展史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是很明顯的。例如,你可以說如果沒有沙皇的殘酷鎮壓,就沒有俄國知識分子的反抗精神,從而也不會有俄國文學的偉大成就。你也可以說,如果不是千百萬奴隸的悲劇勞動把無數人的智慧集中到極少數人身上,就不會有希臘藝術的不朽創造。這些解釋,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無可懷疑。但我們還是很難在其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例如,秦始皇和希特勒的鎮壓比沙皇更殘酷,非但沒有使藝術的旋律高揚起來,反而造成了藝術史上的兩個空白時代。又如十年浩劫時期空前規模的集體勞動,也並沒有把什麼創造力集中在什麼人身上,反而造成了中國藝術史上的又一個空白時代。這些歷史事實,也都同樣可以得到合乎邏輯的說明。已經發生的事情並不是必然要發生的,它不過是許多可能性中的一種,由于各種機遇而得以偶然實現罷了。如果就事論事,不聯系宏觀的歷史運動而滿足于某一現成事實的單一的、線性的因果關系的描述,那就很難推進我們對審美活動和藝術創作的意義與價值的認識。這個意識與價值就是能推動歷史進步,引導人類走向自由解放。審美活動和藝術創作的許許多多特性,例如它的無私性、非實用性等等,都是從屬于它的這個最高目的的。
上一頁12 3 4 5 6 下一頁
熱點關注
隨機推薦
淺談美的追求與人的解放
來源︰ 作者︰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