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紹了2001年全國暑期英漢翻譯高級研討講習班的盛況,從翻譯研究和翻譯教學的角度討論了本次講習班帶給翻譯界和教育界的一些新理念,並對學員反饋的主要問題特別是中國的翻譯教學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翻譯研究;翻譯教學;研討;中國譯界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ummer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topics discussed at the symposium, which include the new approach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eaching; Symposium;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
盛夏時節,來自全國翻譯界和教育界的約170名莘莘學子與24位名聞遐邇的翻譯家和教育家匯聚于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進行了一場幾近軍事化的學術對壘和教學切磋。在短暫的十天時間里,學員們蓄勢待發,情緒高漲,教員們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種與傳統的學術研討和教學模式大相徑庭的新路向,給中國翻譯和教學界注入了一種新的理念。
一、關于翻譯研究
翻譯的學術研究之本質是什 矗空飧鑫侍餿萌撕蘢勻壞叵肫鷓 趺 he Nature of 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社會各階層強加給學術的悲哀在我們的傳統學術範式中亦依稀可辨。學術要關注什麼?學術研究要引領何種潮流?學術如何突破世俗樊籬修成正果?這是真正鐘情于學術的人們所注目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此次講習班的過程中,被中國譯界的同仁們作了一種別出心裁的詮釋。
正如中國譯協的領導黃友義、孫承唐和《中國翻譯》雜志常務副主編楊平在開幕式上所倡導的那樣︰這次研討,重在“全面地提高廣大翻譯工作者的素質”,重在“思維模式的改革”,重在“拋磚引玉”!這種理念,很快就在開講人許鈞先生的報告中得到印證。許先生對他的譯著《紅與黑》中的詞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闡述,而是從“傳統與創新”的角度,對翻譯、翻譯學和翻譯批評等問題進行了宏觀的解剖。這位來自 暇┐笱?牟┐薊掛運 約旱那咨砭 得髁俗魑 淮Ψ 胙?牡際τΩ萌綰我 佳 脫?緗 憒蔚難 躚芯亢凸 式渙韉鬧種滯揪丁P砭 淌謔侵饕 郵路 悍 胙芯坑虢萄?淖 家,此次與他的同行劉和平教授一同出現在以英漢翻譯為主的講台上,這種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長︰作為組織者的中國譯協《中國翻譯》編輯部,旨在打破學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種“殊途同歸”的學術效應。
“殊途同歸”,還體現在此次講習班對教師和講題的選擇上。從教師來看,主講人當中有八十多歲的譯壇名宿程鎮球、許淵沖,有年富力強的翻譯家孫致禮、莊繹傳、徐亞男,也有許多三、四十歲的著名中青年學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觀點精彩紛呈。演講的課題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筆譯到口譯,從文學翻譯到外交翻譯、政論翻譯、法律翻譯、呈現出多層次、多視角和高品位的學術研究特色。
上一頁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