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抽象的標準 紜吧 譯”和“化境”是不可實現的理想,與其取法不可實現的理想,毋寧提出切實具體的要求作為翻譯的基本原則︰1)信守原文的內容意旨;2)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3)切合原文的語體語域。
關鍵詞︰ 信守內容意旨;遵從譯語習慣;切合語體語域
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具體說來,就是“換易言語使相解也”。?但是,如何用另一種語言文字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表達出來?“換易言語”之後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這些問題歸結起來無疑就是︰翻譯的標準是什麼?翻譯的方法應如何?
嚴復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系統介紹西方學術的啟蒙思想家,在介紹西學的同時提出了翻譯的標準 — “信、達、雅”,對中國現代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影響巨大,“相信只要中國還有翻譯,總還會有人念‘三字經’!”?
雖然嚴復持論有故,但認真審視不難發現,“信、達、雅”實質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標準,也不是具有切實指導性的具體標準,“從純理論的角度講,把信、達、雅並列起來作為翻譯標準是具有邏輯缺陷的,因為這似乎意味著︰原文不達,也可以故意使之‘達’;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麼,這樣和‘信’字,豈不自相矛盾?”?
《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意謂樸實的內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的內容又未免虛浮。孔子 岢 拔鬧時蟣頡保 炊願』 拇竊澹 運怠按譴鋃 岩印 — 言辭足以達意就可以了。《爾雅》序題下疏說︰“爾,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 鷯詬韉胤窖緣摹爸釹 的話” — 標準語,相當于現在所說的“普通話”。但是,嚴復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 — 大眾的語言,而是“漢以前字法句法”。為了掩蓋“達”的矛盾,嚴復在“暢達”(如“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和“表達”(如“題曰達旨,不雲筆譯”)之間周旋,取便發揮,借“辭達而已”求“信” — “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借“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求“雅” — “信達之外,求其爾雅”。不難看出,嚴復的邏輯是︰要“信”則必須“達”,要“達”則必須“雅”,換言之,“雅”是“達”的條件,“達”是“信”的條件,“為達”最終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利俗文字則求達難。”
上一頁1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