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向發展戰略中,發展對外貿易居核心地位。早期的國際貿易理論證明,進行商品的國際交換可以得到利益,通過分工交換,利用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條件,可以獲得利益。尤為重要的是,開展貿易的各方都可以從中獲得比不參與交換更多的利益,這是各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交換的基礎,也是國際貿易得以發展的 疤帷= 墓 拭騁桌礪勱 徊街?鰨 鞁 梢猿浞擲 米約旱淖試促韝 條件,發展優勢產業,實現最優利益。由于世界各國都擁有自己的資源稟賦(豐足)優勢,因此,各國都可以選擇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參與國際貿易交換。現代貿易理論更進一步證明,國際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即通過增加出口,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采取了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積極利用外部市場和外部資源加快經濟發展的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進大出”的外向發展模式的經營成本增大,弊端日趨顯現,必須進行適時的調整。
對外貿易的功能
從理論和實踐來說,開展對外貿易可以通過實現規模生產和參與競爭提升技術水平來實現多個方面的利益。
在沒有對外貿易的情況下,生產規模取決于國內市場需求規模,而在有國際貿易的情況下,生產規模取決于世界市場的需求。為世界市場生產,一則可以突破國內市場的規模限制,發展以世界市場需求為基礎的生產。這樣,不僅可以發展大產品大市場,也可以發展小產品大市場,這對于那些國內市場狹小的小國來說特別重要。在此情況下,只要生產的條件具備,產品具有競爭力,就可以實現小國大產業。同時,規模生產可以降低成本,從而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二則可以突破國內市場需求的限制,發展面向國際市場但國內沒有需求(或需求甚少)的產業。在沒有國際貿易的情況下,如果國內沒有需求,則不可能生產,或者需求有限,產生資源的剩余。而在面向國際市場的情況下,則可以完全不受國內市場需求的限制,僅為國外市場生產,或者把剩余的部分作為出口。這對于那些新產品來說特別重要,可以一開始就面向國外市場,對于擁有豐足資源的國家來說,則提供了資源的利用空間(出口)。同時,生產的條件也可以突破國內經濟條件的限制,通過引進外資進行生產。通過引進外資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利用本國的要素資源優勢(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低成本勞動力),發展加工制造業或高起點產業。
這樣,通過發展規模產業,可以實現整體經濟規模的擴大,從而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的大幅度增長,對于一些小國來說,這開闢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國際貿易交換是一個開放的競爭空間。一種產品進行交換首先要有需求,但是,在存在多方交易參與的情況下,需求的實現就要通過競爭來實現,即只有那些符合需求條件的最優產品(價格、質量)才可能被接受。如果沒有競爭,生產者就不會改進產品,因為在市場保護的情況下,需求也被壓制在一種靜態的空間。而在競爭條件下,產品改進的動力不僅來自供給競爭者,而且也來自不斷變化的需求壓力。
上一頁12 3 4 5 6 下一頁
熱點關注
隨機推薦